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期施工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以下不利影响。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为土方的挖掘及堆存、搅拌混凝土、施工现场车辆扬尘、建材堆放及搬运等。针对扬尘的来源,建设单位应要求工程施工单位制定施工期环境管理计划,其中对控制扬尘污染的措施应主要包括:
(1)建设工地采用封闭式施工方法,即将工地与周围环境分隔,可在工地四周设置围护栏,以起到隔阻工地扬尘和飞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采用预拌混凝土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水泥、黄砂、石子等建筑材料在运输、装卸、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影响,同时还可减轻水泥搅拌机的噪声影响。
(3)严格按照渣土管理有关规定,运输车辆不得超载,被运渣土不得含水太多,造成沿途泥浆滴漏,从而影响城市道路整洁,渣土必须及时清运并按照指定的运输线路行驶,送往指定的倾倒地点,以减少由于渣土产生的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4)运输车辆必须根据核定的载重量装载建筑材料或渣土,对于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扬尘的装载物在运输过程中应加以覆盖物,防止运输过程中的飞扬和洒落。
(5)驶离建筑场地的车辆轮胎必须经过清洗,以避免工地泥浆带入城市道路环境。
(6)坚持文明施工,设置专用场地堆放建筑材料,堆放过程中要加苫布覆盖,以防止建材扬尘。对建筑工地应安排专人每天进行道路的清扫和文明施工的检查。对工地周围的道路应保持清洁,若发生建材或泥浆洒落、带泥车辆影响路面整洁,工程施工单位有责任及时组织人力进行清扫。
(7)妥善合理地安排建筑材料及其它物件的运输时间,确保周围道路畅通。
(8)严格遵守《青岛市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管理规定》中的有关规定。
据同类施工现场调查可知,施工现场在无任何防污措施的情况下,下风向20米处的浓度可达1.22mg/m3,是上风向对照点的6-8倍;采取防污措施的情况下,下风向20米处的浓度约为0.713 mg/m3,厂界可达标准(1.0mg/m3)的要求。
2、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废水排放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
施工废水主要为来自浇筑水泥工段泥浆废水,应加强管理,尽量减少泥浆水的产生量,并不得随意排放。堆场应合理选址,在堆场周围设截流沟,防止施工物质的流失。
项目施工场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堆肥。
3、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的噪声影响包括场地的平整、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等。施工期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且随着安装工程的结束,这一噪声源也随即消失。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多种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声,其中地基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打桩机等产生的噪声最大,可以达到80dB(A)~90dB(A),但是强噪声设备在整个施工期内的使用时间较短,在后期的结构、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强度小于80dB(A)。由于各种设备的运用均属间断操作,所以其对环境的影响属于不连续的间断影响,影响范围大多可限制在200m内,项目周围多为厂房和空地,项目工程规模较小,采取措施后,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少量的生活垃圾。
1)建筑垃圾主要是施工过程产生的各种废建筑材料,如土石方、碎砖块、废木料、工程土等,其中土石方占有较大的比重,用于工程回填。
2)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来源于粉料仓罐顶呼吸孔及罐底粉尘,原料堆放、装卸、输送、计量、投料粉尘,粉料运输车放空口产生的粉尘、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道路扬尘及食堂油烟。
(1)粉料仓罐顶呼吸孔及罐底粉尘
项目厂区设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配套设有4个水泥筒仓、2个粉煤灰筒仓。水泥、粉煤灰由罐车送入厂区,在罐车与贮存罐连接后利用高压吹入罐内,在罐顶排放口会有进料排空物料粉尘产生。此外,项目粉料出料时,由于落差在罐内产生排空物料粉尘。
项目共设有12个粉料仓(包括8个水泥筒仓、4个粉煤灰筒仓),年进、出粉料总量约19.2万t/a,按照每次进、出料共80t计,共进、出料2400次,类比现有运营的同类项目,每次进、出料时罐顶排空口产生粉尘按0.2kg/次计,则年产生粉尘约0.48t/a。
项目12个粉料罐高度均为20m,每个粉料罐顶呼吸孔均有一台脉冲反吹式除尘器,罐底采用负压吸风收尘装置与罐顶呼吸孔共用脉冲反吹式除尘器,收集后的粉尘返回到料仓回用,该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可达到99.5%,排气筒总排气量为1.5×107m3/a(单台风机风量为2500m3/h,年运行500h,共12台)。经除尘后粉尘排放总量约0.0024t/a,排放浓度0.16mg/m3,排放速率 0.0048kg/h。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要求,两个以上的近距离排放同种气体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依次合并为等效排气筒。根据本项目排气筒布置情况、排气筒之间的距离及高度,项目12套除尘设备排风口两两之间的水平距离均小于其高度之和,需要等效排气筒进行等效,根据等效原则,经除尘后粉尘排放量约0.0024t/a,排放浓度0.16mg/m3,排放速率 0.0048kg/h。粉尘排放浓度满足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195-2013)表2 规定限值(10mg/m3),排放速率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 二级标准(颗粒物,其他5.9kg/h)。
(2)粉料运输车放空口产生的粉尘
粉料运输车放空口在抽料时有粉尘产生,根据资料,每次粉尘产生量为 0.1~0.5kg。项目粉料消耗量为9.6万t/a(水泥7.2万t/a、粉煤灰2.4万t/a),按20t/车计,全年运输车辆次为4800辆次,放空口产生粉尘按0.3kg/辆次计,则粉尘产生量为1.44t/a。
该粉尘可通过在筒仓放空口处安装自动衔接输料口,同时出料车辆接料口也相应配套自动衔接口。待每次放料结束后先关闭筒仓输料口及车辆放料口阀门,然后出料车辆才能行驶。如此不仅加强了输接料口的密封性,同时也减少了原料的损耗,从而降低了粉尘的排放量。项目以粉尘削减量为90%计,则放空口粉尘排放量为0.144t/a。
(3)原料堆放、装卸、输送、计量、投料粉尘
项目砂、石采用篷布遮盖通过汽车运至封闭料仓,进行分区堆放,再用铲车送入进料口,然后由搅拌站配套的全封闭式皮带廊道输送至搅拌站;水泥、粉煤灰则通过压缩空气从仓底吹入水泥仓、粉煤灰仓和矿粉仓,辅以螺旋输送机供料。本项目各生产工序均采用电脑集中控制,各工序的连锁、联动的协调性、安全性非常强,原料的输送、计量、投料等方式均为全封闭式,因此在该过程产生的粉尘量非常小,主要为砂、石堆放、卸料、上料过程产生的粉尘。
由于砂石等颗粒较大,进厂之前已经过水洗,含水率较高,建设单位通过定期喷淋洒水等措施后无组织排放,类比同类型项目,石子和砂石产生的粉尘约为原料用量的0.001‰,石子和砂石年消耗量约43.66万t/a,则粉尘产生量约为0.44t/a,无组织排放。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环评建议建设单位采取以下措施:铲装、卸车操作时,采用活动软管、雾炮等装置进行喷雾洒水,增加物料的湿度,减少无组织排放;对堆场场坪和厂区道路进行硬化,定时对厂区洒水,及时清扫,保持道路湿润、清洁;厂区大门内侧设置减速带,配备高压水枪、自动喷淋等冲洗装置,运输车辆驶离场地前进行冲刷,彻底清理车轮、车体,保证车容整洁,防止带泥上路;④厂区仓库、车间出入口采取喷雾抑尘;⑤进出厂区车辆运送易散逸物料实行密闭运输;⑥遇风速四级以上的天气,应停止生产作业,并采用加密喷淋次数等方式减少扬尘污染;⑦采用雾炮等装置对厂区进行喷雾抑尘;⑧在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指数>200时)期间,按照《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采取减产、限产、停产等应急措施,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4)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道路扬尘
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道路完全干燥的情况下,该过程粉尘产生量采用上海港环境保护中心和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提出的经验公式估算:
Q=0.123(V/5)(W/6.8)0.85(P/0.5)0.75
式中:Q:汽车行驶时的扬尘,kg/km.辆;
V:汽车速度,km/h;
W:汽车载重量,吨;
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
项目车辆在厂区内行驶距离按100m计,平均每天发空车、重载各55辆次,空车重10t,重车重约40t。以速度20km/h行驶,在不同路面清洁度情况下扬尘量如表9所示:
表9车辆行驶扬尘量(kg/d)
路况
车况
|
0.1
(kg/m2)
|
0.2
(kg/m2)
|
0.3
(kg/m2)
|
0.4
(kg/m2)
|
0.5
(kg/m2)
|
0.6
(kg/m2)
|
空车
|
0.021
|
0.035
|
0.047
|
0.058
|
0.068
|
0.077
|
重车
|
0.069
|
0.114
|
0.153
|
0.188
|
0.221
|
0.252
|
合计
|
0.09
|
0.149
|
0.20
|
0.246
|
0.289
|
0.329
|
根据表13,本项目在最不利路况下(P=0.6kg/m2时),汽车动力起尘量为6.6t/a。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同样的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保持路面清洁是减少运输扬尘的有效手段。本项目规划对厂区路面全部进行混凝土固化,不洒水时地面清洁程度以P=0.2kg/m2计,则项目汽车动力起尘量为2.99t/a。本次评价要求项目对厂区内地面进行定期撒水、清扫,以减少道路扬尘的产生,经采取降尘措施后,汽车动力起尘量会减少90%,则项目汽车扬尘会减少至0.299t/a。
(5)食堂油烟
项目职工食堂设基准灶头 1 个,属小型餐厅,食堂燃用天然气。按每天就餐人数20人次计,平均每人消耗20g食用油计算,每年消耗食用油146kg。按食用油挥发率为1%计算,产生油烟1.46kg/a。项目设置油烟去除率不低于 90%油烟净化设施,风机总风量 2000m3/h,食堂工作时间每天2小时计,油烟排放浓度约为 0.10mg/m3,排放量为0.15kg/a,可以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DB37/597-2006)中表 2 小型标准(≤1.5mg/m3)要求。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本次评价以颗粒物的无组织排放速率计算项目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经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布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标准计算程序”计算,本项目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无超标点,因此,不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项目无组织形式排放的颗粒物厂界浓度最大标准值为0.5mg/m3,排放速率为0.15kg/h,计算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见图2,则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50m,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图如3所示。
图2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图3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
2、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过程中搅拌工序用水全部进入产品,废水主要是运输罐车冲洗废水、搅拌设备冲洗废水及职工生活污水。
(1)罐车清洗废水
本项目混凝土的生产规模为24万m3/a,其混凝土运输量平均为657.53m3/d,按单车运输量为12m3计算,每天约需运输55辆次,每次均需对运输车辆进行冲洗,根据对同类型企业的类比调查,车辆冲洗水量大致为0.4t/辆.次,产污系数以0.9计,则运输车辆冲洗用水量为8030t/a,冲洗废水产生量约为7227t/a,其中主要水质污染因子为SS,其浓度大致为1500mg/L。
(2)搅拌设备清洗废水
搅拌设备为本项目的主要生产设备,其在暂时停止生产时必须冲洗干净。停止生产原因有生产节奏的问题及设备检修问题。按搅拌设备平均每2天冲洗1次,每次冲洗水1.0t计算,产污系数以0.9计,搅拌设备清洗用水为183t/a,冲洗废水产生量为165t/a,其主要水质污染因子为SS,根据对同类型企业的类比调查,SS的浓度大致为3000mg/L。
因此本项目营运期清洗用水量为8213t/a,清洗废水产生量为7392t/a,公司在厂区内西北角建设三级沉淀池对该部分废水进行处理,废水中的大颗粒状砂石经沉淀池处理后重新用于生产,不外排,不会对周围水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3)职工生活污水
项目劳动定员20人,设食堂、宿舍,年工作365天,项目员工用水系数为80升/人·天,产污系数以0.8计,则项目职工生活用水为584t/a,生活污水为467t/a,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Cr 450 mg/L, NH3-N 30 mg/L;主要污染物产生量:CODCr 0.210t/a、NH3-N 0.014t/a。
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农肥,不外排。
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废水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3、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搅拌设备、运输车辆、物料传输装置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根据对同类型企业的类比调查,源强为70~90dB(A)。为减少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如下措施:
(1)合理的平面布置
从总平面布置的角度出发,将搅拌站设置于距离项目附近敏感点最远的位置,另外在设计中考虑在绿化设计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阻隔噪声的传播和干扰。将搅拌站做成封闭式围护结构,生产时尽量减少搅拌车间门窗的开启频次,利用墙壁的作用,使噪声受到不同程度的隔绝和吸收,做到尽可能屏蔽声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利用建筑物、构筑物来阻隔声波的传播。
(2)加强治理
对于输送配套设施,设置封闭机房;而对于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机械设备,如风机等进出风口加装消声器。具体到主要生产设施的防治措施如下:
搅拌设备:搅拌设备为搅拌楼主要生产单元,该设备被安装在搅拌楼内部,采用动力传控,因此在设备选型时尽量选择噪声低的设备,在生产运转时必须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皮带输送机:皮带输送机为输送主要设备,该设备连接各个生产单元,采用动力传控,因此在设备选型时尽量选择噪声低的设备,在生产时定期在滚轴处加润滑油,从而减少摩擦噪声产生。
空压机:空压机为水泥等输送的配套动力设备,该设备的噪声强度较高,因此要求企业将空压机放置于独立的空压机房内,同时机房内部墙体加设吸声隔声材料。
风机:风机同样为输送设备的配套设施,其噪声值也较高,治理方法可采用空压机治理的同样方法。
运输车辆:根据调查,当车辆在平滑路面行驶时其噪声值较坑洼路面行驶时的噪声值要低15dB(A),因此要求企业修筑平滑路面,尽量减小路面坡度,这样可大大减轻车辆在启动及行驶过程发动机轰鸣噪声。
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的管理制度,以防止设备故障形成的非正常生产噪声,同时确保环保措施发挥最佳有效的功能;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提倡文明生产,防止人为噪声;强化行车管理制度,设置降噪标准,严禁鸣号,途径周边敏感区域及进入厂区低速行驶,最大限度减少流动噪声源。
在实行以上措施后,可以大大减轻生产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预测可知,在采取上述噪声防治措施后产生的噪声再经墙体隔声和距离衰减后达到厂界时其强度已不高,项目厂界噪声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限值要求。
4、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的主要固体废物为沉淀池沉渣及职工生活垃圾。
(1)沉淀池沉渣: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沉淀池沉渣的产生量在10t/a左右,作为原料回收利用;
(2)职工生活垃圾:项目劳动定员20人,年工作365天,生活圾产生量按每人每天0.5kg计算,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3.65t/a,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
综上,项目固废均得到有效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 项目“三同时”验收
表10项目“三同时”验收一览表
污染因素
|
监测点位
|
环保措施
|
监测项目
|
执行标准
|
废气
|
排气筒
厂界
|
脉冲反吹式布袋除尘器12套
|
颗粒物
|
GB4915-2013表2、表3
GB16297-1996表2
|
废水
|
——
|
三级沉淀池、化粪池
|
——
|
——
|
噪声
|
厂界
|
隔声、减振措施
|
Leq(A)
|
GB12348-2008中3类标准
|
工业固废
|
—
|
设暂存处
|
暂存设施满足要求
|
GB18599-2001及环保部2013年第36号文中相关修订
|
|